十三年前,美國Salk研究所的生物學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不僅是吃什么,什么時間吃東西對于健康同樣重要。
此后,“間歇性禁食”策略應運而生。這種飲食干預手段已被證明可以實現長期減肥的效果,并延長了許多物種的壽命以及提高認知能力,包括在嚙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以及人類的衰老過程中引起廣泛的健康改善。因此,間歇性禁食策略在這十多年來一直都很流行。最近還有研究發現,間歇性禁食有助于重塑個體腸道微生物組,甚至可以改善記憶。
間歇性禁食策略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是限時進食,即把一天的熱量攝入時間窗限制在12小時以內。
上個月,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Panda教授團隊通過實驗證實年齡和性別確實影響了限時飲食的結果,但這種飲食策略仍可以為所有性別和年齡組帶來了多種健康益處。(間歇性禁食再添重磅研究!除了減肥以外,還有更多健康益處)
北京時間9月23日,發表在內分泌學會雜志《Endocrine Reviews》(IF=19.9)上的一篇手稿中(即將正式發表),Panda教授團隊又帶來了間歇性禁食的最新觀點:除了幫助人們更好地控制體重、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外,間歇性禁食還有助于改善整體睡眠質量。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介紹了晝夜節律、晝夜節律紊亂和限時進食的概念,并回顧了有關限時進食潛在機制的研究以及最近的人類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未來將限時飲食轉化為預防和管理代謝疾病手段的觀點。
眾所周知,晝夜節律(生物鐘)幾乎存在于哺乳動物的所有組織和細胞中。每24小時重復一次的行為和生理的時間組織構成了晝夜節律調節系統。其核心特征是由生物鐘直接或間接調節眾多細胞和內分泌因子的表達和功能。
因此,晝夜節律紊亂會直接影響到代謝的時間分子調節,間接促進了營養過剩和久坐行為,并進一步加速了代謝性疾病的發展。已知晝夜節律紊亂存在五種主要模式:遺傳、年齡相關、疾病相關、環境和人為因素。
在這五種模式中,人為因素是最普遍和常見的。在普通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為學習、工作、社交或照顧家人而熬夜造成的睡眠不足影響全球近40%的人。已知長期晝夜節律紊亂會會損害免疫系統,增加睡眠障礙和非感染性慢性疾病的風險,還包括葡萄糖不耐受、體重增加、脂肪堆積、肝臟疾病、各種癌癥、抑郁癥和心血管疾病等。
此前的限時進食研究表明,食物獲取的時機是肝臟等幾個器官,包括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及其他大腦區域中所有節律性轉錄本的主要驅動因素。因此,進食時間是決定幾乎所有外周器官和大腦晝夜節律轉錄組節律性的最有力線索,而SCN時鐘與光-暗周期有關。這一發現為利用限時飲食來緩解晝夜節律紊亂和減輕相關疾病負擔提供了新的契機。
Panda教授說:“試圖減肥和過上更健康生活的人應該更多地關注自己什么時候吃東西,以及吃的是什么。間歇性禁食是一種任何人都可以采用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改善睡眠和生活質量,以及減少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該研究還提到,關于限時飲食的臨床試驗始于2013年,截止到目前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增長,還有大量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評估限時飲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這些試驗干預的持續時間從4天到1年不等,大多數研究在4到12周之間。絕大多數試驗得出了積極的結果,最常見的是體重減輕,包括體脂、BMI和腰圍的減少。還有試驗觀察到參與者葡萄糖調節的改善,以及血糖、血脂、血壓和炎癥水平的降低。重要的是,所有研究均顯示限時進食是安全可行的飲食策略。但還需要更大規模的隨機對照實驗,提高我們在未來幾年對這種飲食干預策略的理解。
總之,限時進食可以作為評估進食時間對代謝影響的新途徑。雖然其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動物和人類試驗已經在預防或逆轉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疾病方面產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Panda教授表示,還需要更嚴格的人體研究來評估限時進食在更廣泛人群和疾病中的功效、機制和可持續性。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210/endrev/bnab027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1.109543
文章摘自網絡,侵權刪。
上一篇:嬰兒糞便中檢測出大量微塑料
下一篇:超級加工食品促肥胖傷大腦